024-66685766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主持培训资讯>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聊一聊让不让孩子上主持人培训班

文章出处:www.sydefangyuan.com  |  发布时间:2018/11/19 18:21:19  |  浏览次数:0

关于小主持人班

有的人也一定会问,这样说来,是不是语言培训机构教的东西没有用?是不是不应当对孩子进行类似吐字发声,普通话,表达技巧等的训练?

当然不是,恰恰那些训练非常重要!不过我认为让孩子接受训练,需要考虑前提和时机。在没有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语言意识和自我觉知的前提下,就让孩子大量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是不理性的。

这种纯语言技能培训的意义何在?其实一句话可以概括:通过训练,让孩子——嘴巴跟得上心,也就是说让孩子进行简单的主持人培训。

主持人培训

举个例子,孩子有良好的语言自我觉知,他有强烈的表达愿望,眼里也时刻装着表达对象,感受到他们的需求,先提条件都具备了。可当孩子想表达一个热闹,欢快的场景时,忽然发现,咬字跟不上,嘴皮子太软,心里的节奏嘴巴根本跟不上,一说快了还容易口吃,你说孩子着急不着急,会不会很气馁,会不会觉得很没劲?这样一下子就打破了刚刚建立的这种强烈的表达愿望,会让孩子越说越没自信。

再比如,孩子想给同学生动地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很有趣味性,但是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运用高低强弱、虚实明暗等等这些声音的变化,来表现这种跌宕起伏和趣味性,只是一种声音一种状态讲下去,自然很难达到自己预想中的效果,别人的反馈当然也是平平,这无疑会让孩子丧气。

所以说,语言技巧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的嘴能跟得上心,让孩子的心指到哪里,嘴就跟到哪里,既不会不够,也不会过分,表情达意恰如其分。

但是还是那句话,技巧性训练,要以良好的语言意识和自我觉知为前提,脱离这一点对孩子进行技能训练,结果就是进行的越多,越适得其反,会让孩子慢慢丧失说话的兴趣。

而纯技巧性训练和语言自我觉知的培养过程,应当是交互进行的,不能也不应当截然分开。

我们没有对钱儿进行刻意的技巧性训练,更多的是提醒他注意说话时自己的心态和对说话对象的关注,在这个基础上,时不时提醒下他注意咬字和保持放松的说话状态。

四、评价语言能力的标准

说到这儿,还有一另外一个层面是我们在孩子语言培养中经常聊起的,也算是一个题外话,就是主持人群体。

这是个特殊的群体,真的不能把他们作为孩子语言能力好坏的参照系。一般经过专业训练的主持人,他的说话方式,是能听出痕迹的,因为在电视广播媒体上,信号会有衰减,因此要求主持人的语言状态,要比私底下我们日常说话的状态,严谨清晰准确得多。这样再经过信号衰减之后,传到观众的耳朵里才会是正常的状态。

再有,主持人本身也兼有展示和传播标准普通话的职责,因此就需要他们字正腔圆,否则也就不用考普通话一甲了嘛。

但也正因为如此,主持人的这种节目中的说话状态带到生活中,也会有问题,会让人觉得距离远,会让人听出主持人的范儿来。韩先生管这叫“职业病”,他认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应当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以达到比较好的沟通效果。

但是有时比较难,比如他以前一天三个直播,下了直播也还是那个兴奋的打了鸡血的状态,从声音到咬字到表达,还是那个在节目里的状态,听着有点别扭,其实就是入戏深成自然了。

这跟演员有相似之处,演员入戏太深,回到正常生活中也需要调整,主持人也一样。所以每次有人说,你们做主持人的,说话声音就是跟普通人不一样,一听就听出来了,韩先生其实都挺尴尬的。他说,这并不是个好事,因为别人关注的点都在你的这点不一样上,反而会忽略你本身想要讲述的事情,表达的情感。

因此,我们说给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是以主持人播音员的那个样态来套用的孩子身上,而是希望孩子说话,自然,自如,自信!

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儿,关于如何让孩子不怯场,公众场合也能自信地侃侃而谈,咱们下回继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