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话节目中,要使节目充分吸引受众,主持人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今天就和您说一说“问”的技巧:
1、提问要带有鲜明的性格色彩(沈阳婚礼司仪培训学校)
在访谈过程中,选题确定之后首先要明确本次访问的主题,确定要向观众传递什么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要紧紧围绕主题大胆提问,甚至要不忌讳问题的尖锐性,不忌讳有可能给采访对象带来一定的窘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采访目的。那么就要求主持人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嘉宾的情况要了如指掌,并且要去了解其性格中的潜在层面。
面对面节目中有一场嘉宾是姜文。王志有一段采访特别精彩,句句命中主题,而且几乎是拉着姜文快速的把其从艺的道路梳理了一遍,很透彻。
王志:(没考上电影学院)如果说当年考上电影学院呢?你会是什么样?
姜文:我不知道怎么想⋯⋯(后来)我就进了戏剧学院,然后我没法设想我在电影学院是什么.
王志:那戏剧学院四年到底给了你什么,在表演上?
姜文:很多⋯⋯
王志:不留恋话剧舞台吗?
姜文:留恋,确实留恋。
王志:(当演员时)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呢,一定是角色选你?
姜文:那叫爱新觉罗·溥仪,让我演的是那个角色⋯⋯
王志: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你怎么就那么顺呢?
姜文: ⋯⋯
王志:为什么仅此一例?(电视剧作品)
姜文:没有这样的剧本啊。有这样的剧本我肯定去。
王志:你想当导演的初衷,从一个演员为什么要当导演?
姜文:坦白地说初衷不太高级⋯⋯
王志:姜文到底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导演?
姜文:做尊重观众的导演。
从演员转行做导演,姜文的影视人生就在和主持人看似闲聊的状态下完整呈现出来。通过这么简短而精要的对话,没有一点点的无病呻吟的浪费观众的时间,就将人物的各个方面按照一定的叙述线索一点点揭示出来。可以说这样的访谈真是令人欢畅淋漓。
而同样是面对层层挖掘,也有另外一些提问方式,比如鲁豫有约,吸引人的最大原因是鲁豫的提问风格偏向于渐进性的。她在节目过程中大量的时间是温和的,正是这种温和的作风才使嘉宾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使得受众为其肺腑之言所打动。鲁豫的在每一次倾听之后,才继而进行追问,最终使嘉宾说出生命体验和心灵秘密。
在《疯狂教授·易中天》里,鲁豫很想了解学校授课和电视讲座的差别,于是问易中天:“您有这么些年讲课经验,以前积累很多,所以对您来说电视讲座可能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这个问题就恰好问到了易中天作为一个教师对授课方式的独特内心体验,因此必然能激发他的诉说欲望,而且提问方式并不直白,而是用“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这样一种激将法。果然不出鲁豫的设计易中天在接下来用一句“难啊”作为开头,开始用大段的陈述来说明自己对两种讲课方式的体验,从“以前其他学者在百家讲坛的失败”说到“学校学生和电视观众的听讲环境不同”,从“电视剧和话剧的不同”说到“电视讲座所要借鉴的戏剧要素”。
2、多角度提问、深层次挖掘
采访的主题确定以后,如果是单一层次、单一角度的采访,主持人就不可能全方位、立体式地了解采访对象的思想,了解事物的真实的面貌。这样,轻者导致采访内容有失偏颇,重者造成失实报道。因此,在采访中,一个主题确定之后,如何具体实施,如何用提问的方式达到预想的目标,这就是挖掘的铲子。如果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那么得到的信息必定有限。如果能够多角度、层层递进地深入采访挖掘,就能够就既定的主题充分挖掘出足够多的信息。
3、提问要积极主动进入角色
采访对象在公众的心目中,一般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位,如先进模范、犯罪分子、大众明星、知名学者等等。但是,作为采访者,主持人在对人物进行采访时不能抱着某种先人为主的思维定势。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人们所经历的事往往是颇具个性而并不雷同。要向受众展现血肉丰满的人物,或者是一个事件的真实面目,采访者就应该保持思考的习惯,以一种质疑的姿态,和采访对象之间形成互动交流。从另一方面看,采访对象采访中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采访者之间是否能够形成思维的碰撞。如果采访者的提问陷入一种思维定势,在交流过程中没有积极思考的习惯,无法抛出能够刺激采访对象谈兴和表达欲望的问题,整个采访就可能在平淡中按部就班地结束,缺乏兴奋点和精彩的片断。结合具体节目来谈,比如在鲁豫有约,有一个片子是关于成龙的,成龙带着自己的新电影和鲁豫聊聊这七年的变化。大家知道成龙是个对待媒体一向低调的人,关于其与林凤娇的秘密结婚还是在事件发生十几年以后才公开的,但是主持人却在这集鲁豫有约中令成龙大谈家庭。开篇主持人首先感谢他接受采访,采访正式开始。一开始是问问电影,很自然就过度到为什么家庭问题,接下来的节目以成龙父亲的身世——儿子问题——新戏为线索展开论述,期间主持人通过对细节的追问将话题层面深入,由于在当时的采访中,成龙的儿子正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所以从父亲与儿子这个话题的引入会比较吸引观众的眼球,然后通过这种家庭亲情的关系再进入新戏,使得访谈很合理的进入下个环节,这就是提问的艺术。(沈阳婚礼司仪培训学校)